Contents
  1. 1. 观点
    1. 1.1. 人工智能
    2. 1.2. 技术与产品
    3. 1.3. 做事与做人
  2. 2. 学术故事
  3. 3. 周围的人
  4. 4. 生活
  5. 5. 未来
  6. 6. 2017 年想做什么?

在清华大学交换学习的小威,来自美国波士顿。前天一起吃午饭,我给他讲起一个成语,叫“白驹过隙”。意思是时间像骏马飞奔而过地面上的缝隙一样。虽然以他的中文背景未必能参透这个成语的精妙之处,但我们关于时间飞逝的感受也许是相似的。他不久就要回到波士顿继续读大学,而我也要开启新的一年。

2016 年里,大部分事情的发展都超出了我的预料,有些惊喜,有些震惊,有些彷徨。人工智能作为年度热词,就像 Nvidia 的股价一样,一路飙升。

观点

人工智能

圈外的评论家们今天说人工智能是炒作,明天说人类要阻止人工智能。而在圈内,以深度学习、对抗学习、强化学习为代表的技术正突飞猛进,不断在产品层面落地。上亿人的人脸比对技术,前端相机上的实时人脸检测跟踪技术,强化学习驱动的智能相册人脸聚类,人脸布控疑犯抓捕系统,视觉感知驱动的驾驶辅助系统,在我看得见的范围内不断发生。

2012 年 7 月,博士入学前,我第一次听说深度神经网络,在 768 创意产业园的一个深度学习读书会。彼时的深度学习已经在语音识别上实用,不久之后 NIPS 大会上,Hinton 及其弟子发布 ImageNet 图像识别比赛冠军解决方案,深度卷积神经网络,其影响一直到今年,热度从未减退。这五年,正好是我的博士生涯,我是幸运的一代。在浪潮之巅,才看得清哪里是朝阳,哪里是余晖。

2016 年,拉斯维加斯,奢华之城。CVPR 盛会上,深度学习占据了多半领域。我第一次在 CVPR 上展示论文,用深度学习实现的快速而准确的人脸检测现场演示,吸引了大量围观人群。而我新开发的人脸检测算法,其速度之快,精度之高,再过几天就要在 2017 年拉斯维加斯的 CES 上由 Nvidia 在他们的无人驾驶芯片上展示。

技术与产品

这两年毕业了大量的博士生,然而在工业界的发展却是大相径庭。一个人的发展,首先要靠自我奋斗,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。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,首先要考虑刚需。什么是刚需?我认为有两点,开源和节流。人工智能技术创造的价值,一定是从这两个方向去考虑的,意淫出来的商业模式撑不起独角兽的市值。其次,科学家离商业模式还有很多环,商务、销售、产品、研发,任何一环散了,事情就做不好。

做事与做人

几天前,峰瑞资本总结 Google 入华十年留下了什么。讲的是留下的 50 各 Google 员工的发展。看完他们的故事,我想,一个人无论什么时候,一定要在朝阳产业里做核心的职位。在年轻的时候,周围必须是一群最优秀的人。如果这样的条件满足了,那就看自己的本事以及老板的诚意吧。人生短暂,与志同道合的人共事。

学术故事

这一年发生了很多的小事,也认识了很多的人,见识了许许多多的人和事。有圈子,就有故事,有故事就有八卦。见到了很多大人物、小人物。在圈子里待久了,就能见到很多事情的发生和发展。

周围的人

年底了,导师评上了教授,是实验室的大好事。博士二年级的时候,我在一封回给老师的邮件里,说期望两件事情,一是做脚踏实地的研究,二是看博士期间看到导师评上教授。如今至少第二个愿望实现了,回顾往事,感慨无限。

我的学术 mentor 大神事业一帆风顺,回想起一年多以前,并肩写代码的经历,也是感慨颇多。他优秀的领导才华、敏锐的技术判断和舍我其谁的担当,创造了可观的价值,培养了一支极富战斗力的团队。他佩服的是技术大神,我想在这个时代,这个愿望比他的偶像会更快地实现。

我的朋友大部分过的都不错,我祝福他们。

生活

  • 这一年忙忙碌碌,消瘦了一些,主要是因为饭太难吃了,实在吃不下。很多时候休息不够,健身坚持的不并不好。
  • 去了趟武夷山和婺源,然而似乎都太匆忙。
  • 无法适应校园的生活了,太安逸。
  • 经济大环境不好,投资收益为负。
  • 电子产品都是小孩子的游戏,我拥有几乎所有的最新产品,却带不来更多的满足感。穷的身无分文的时候,凑钱买的第一个 iPad,是最满足的时候。超前的消费观才能带来满足。

未来

到了找工作的年纪,并没有去找工作,然而大环境太好,导致无数的猎头找上门来。确定的几家 offer,都声称是他们给出的最高的级别和薪酬期权包,也都自以为是市场上最有竞争力的 offer。一个人的发展,首先要靠自我奋斗,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。上大舞台,干大事业,这是清华几十年来的就业定律。我常常想,这个大舞台到底是什么?
一年以前,我从未想到今天的 AI 格局,等到明年,一切也未必会尘埃落定。

2017 年想做什么?

  • 带出一支富有战斗力的团队
  • 拓展知识领域
  • 川西徒步、自驾
  • 学编曲
  • 健身圆环达标每周 3 天
  • 投资收益 5%+
Contents
  1. 1. 观点
    1. 1.1. 人工智能
    2. 1.2. 技术与产品
    3. 1.3. 做事与做人
  2. 2. 学术故事
  3. 3. 周围的人
  4. 4. 生活
  5. 5. 未来
  6. 6. 2017 年想做什么?